English

通知公告

NOTICE ANNOUNCEMENT

新闻动态

NOTICE ANNOUNCEMENT

孙宝国院士研究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发文:我国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15日

四、“双循环”格局下的我国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的突破路径

(一)立足“内循环”,构建基于我国国民健康基础信息的食品技术体系

1‍. 构建适合我国人群饮食健康膳食模式

通过研究我国不同地域人群的结构性膳食模式,建立膳食营养素需要量数据库、食物基础营养素及功能活性物质数据库、食物消费信息数据库、公众营养健康数据库及科学证据数据库。阐明食物营养成分、功能因子对人体肠道微生态和靶基因表达的影响,阐明食品成分、功能因子之间的协同作用及其健康效应;研究传统膳食、营养与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膳食因子对肠道微生态及肠道代谢环节的干预及重塑,寻找通过调节膳食以改善机体健康状态的途径;基于大数据及循证依据,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食物营养品质评价方法与标准体系。

2‍. 开展全生命周期营养健康食品的设计与制造

围绕食品营养健康、绿色制造、高效利用的战略需求,根据不同年龄与健康状况人群的生理状态、代谢特征和营养需求等差异,重点突破全生命周期营养健康食品的精准化功能及配方设计;系统地解析脂质、蛋白、多糖等食品组分对营养和健康的影响,包括与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和机理;挖掘大宗食品资源的新型营养与功能;掌握食品成分对功能因子活性的影响及在食品加工中的动态稳定监控技术;构建食品功能因子的高效载运体系;结合食物营养成分与个体健康等大数据,运用适当的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适用不同人群和个体的食品精准营养设计智能化模型,实现更加精准、有效、安全的营养支持。

3‍. 发展食品新型原材料开发关键技术

加快食品新资源的发掘和产业化应用。从地方传统食品、少数民族食品、药膳、药食同源资源、南药、藏药等植物资源中发掘具有传统性和传承性内涵的新食品原料,挖掘对丰富食物链营养资源贡献较大的结构脂、谷物胚芽、糊粉层、薯类蛋白、油料饼粕、功能性低聚糖、新型多酚及黄酮类物质等新食品原料,从国外长期食用和批准使用的原料中挖掘可适用于我国居民健康的新食品原料。推进利用重组技术,制备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结构脂、低聚糖、蛋白肽等食源性原料或配料,丰富原料品种、功能或功效。

4‍. 开发食品高值化与营养化加工关键技术

应用现代食品加工新技术,实现高价值食品原料和加工副产物资源的梯度增值利用和开发,系统开展粮油、果蔬食品、乳、肉、蛋等食品的高值化和营养化加工关键技术及特色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研究。开发功能特性明确,消费者接受程度更高的营养与健康食品,重点开展富含营养功能因子食品的新型工艺和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及集成,研究开发产品质量可控、环境友好的清洁生产工艺。

(二)通过产业多元化发展,促进“内外双循环”

1‍. 强化主导品类品牌并寻求增量市场

稳定运动营养、肠胃营养等产品的主导地位,促进睡眠改善、特殊人群营养类产品的开发,释放潜力市场。在运动营养品类中,推动膳食补充剂型饮料、氨基酸类产品的发展;在肠胃营养市场中,紧跟益生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等品类的发展趋势。国产品牌在以上领域中应发掘自身优势,改变海外品牌占据优势的局面,还应在提升免疫力、骨骼营养及心脑血管、儿童营养等小众功能市场进一步释放潜力,推动市场快速增长,以满足消费者在营养领域不同的需求。

2‍. 开发个性化食品和未来食品

创建可食品工业化的人工细胞,将可再生原料转化为重要食品组分、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化学品,解决食品原料和生产方式过程中存在的不可持续的问题。基于食物营养、人体健康、食品制造大数据,靶向生产精准营养与个性化食品。在解决全球食物供给和质量、食品安全和营养等问题基础上,开发以植物基食物为代表的“更安全、更营养、更方便、更美味、更持续”的未来食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需要。

3‍. 建立作物营养强化原料示范基地

以人体营养学理论为指导,以培育富含微量营养素的新品种为核心,实现有益营养物质在作物可食用部分的特异性积累,提升生物利用率。强化新品种的资源调查和品种选育,并在相关标准下开展,同时要结合目标人群及其食物消费种类和营养需求;分析环境因素在种植栽培、生长发育、加工过程中对营养素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对营养强化新品种开展释放、市场推广普及、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根据营养功能因子原料的新增需求,筛选适宜的功能种植区域,建立一批高标准、绿色、生态的功能性原料示范基地。

4‍. 信息技术助推新业态协调发展

加强技术、知识、健康需求、物流等信息共享,精准对接供给和需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生命科学研究,发展营养健康大数据产业,为个体提供个性化营养检验检测、合理膳食建议、营养食品组件及定制化配方食品等,并结合健康营养心理学评测提供综合健康管理服务。推进食品加工智能工厂、食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智能生产系统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与车联网、互联网物流园区。推动现代食物与营养健康产业、社区康养服务、生鲜电商与冷链宅配等新产业与新业态的协调发展。

(三)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产业全球影响力

引导产业基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在营养健康食品行业开展有序投资,尤其是在产业链高端环节。充分利用好我国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优势,让更多的食品营养与健康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出口创汇;同时食品原料出口型企业也需从低附加值贸易升级,通过更高水平“走出去”,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建立多元化进口渠道,分散国际贸易环境的不利影响,通过引进全球高素质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要素赋能国内大循环;引进优质跨国公司,充分发挥其在技术、业态、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带动作用,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强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互通有无,推进国际联合办学,构建多元化智力循环网络,促进商品流、资金流、物流、技术流和知识流的国内外循环。

动物蛋白质是人类高质量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我国的生猪、水产养殖产业很具有代表性,而这两个产业的发展深受大豆和鱼粉进口的影响。面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我国的突破点为:

① 在大豆方面,积极推动进口来源地多元化,除了传统出口大国外,还要增加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确保进口供应稳定;加大我国在大豆主产国种植基地、主要物流港口设施的投资建设,增强对国际大豆产业链供应链的掌控能力;充分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市场风险,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话语权;继续实施国产大豆振兴计划,完善大豆生产者补贴和轮作补贴政策,持续提高良好大豆品种对生产的支撑能力,发展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和模式,加强相关农机装备研发,提高大豆生产机械化水平。

② 在鱼粉方面,加快提升国内鱼粉生产工艺和干燥设备等加工机械的性能,增强鱼粉生产能力,稳定鱼粉品质;联合攻关和开发如昆虫蛋白、植物蛋白、单细胞蛋白和功能蛋白等新型饲料蛋白源并进行高效利用,去除抗营养因子,提升饲料的安全性、品质、适口性等,进一步扭转鱼粉大量依赖进口的现状。

五、对策建议

(一)注重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资源投入

加大对食品营养与健康高技术领域的研发创新投入,发展基于我国国民健康的基础信息库、膳食模式和健康食品设计与制造产业技术,拓展研发范围和研发深度。加强食品新型原材料开发、食品原料高值化与营养化加工等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集中力量突破食品行业绿色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对于个性化健康食品等应用前景好的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应用项目,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对于如未来食品等既涉及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的高新技术研究,又有商业前景的项目,兼顾中央财政、企业与社会资金的投入,增强支持渠道的透明度、公平性和普惠性。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促进更多高质量成果形成。

(二)加强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植和引导

鼓励和扶持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促进粮油、果蔬食品、乳、肉、蛋等产业的大型企业和航母企业健康发展;鼓励开展功能性食品高端原料及特殊人群营养食品等业务、具有专精特新“小巨人”潜质的中小型企业快速发展,并在科技、税收、用地、资金、上市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在探索如食品营养与健康大数据产业、食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新型商业模式或生产性服务的发展时,给予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如天然产物、作物营养强化技术等产品与原料生产相关的标准制定,培养知名品牌。加强国内外规则对接,促进标准认证衔接,推进开展同线、同标、同质工作。

(三)完善“产学研”协同和成果转化体系

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发展一批由食品营养与健康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技术创新和协同攻关。行业大型企业和航母企业要加强与完善企业的科技机构建设,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合作,积极解决企业的重大科技问题,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果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主体之间要形成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的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通过相关专项和政策引导,建立健全与产品研发、申报、专利、商标保护和科技支撑等相关的咨询服务,提供从原料到终端食品的全流程服务,健全营养健康食品推广服务和评价体系,促进食品营养健康相关的科技成果向生产力快速转化。

(四)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组织各界专家协同制定食品营养与健康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人才培养、考核上岗、奖惩措施等具体事项;针对所涉及的食品科学、营养学、医学、工程学、教育学、农学、信息学等多个学科大类,采用跨学科思维模式和行动方法,在不同专业与知识背景下的“后备军”中建立良好的交流机制,提高研究与实践能力。以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急需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为先导,统筹营养与健康食品相关的经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速产业人才国际化进程,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全面推进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充实的人才基础。

(五)完善行业监管体制

依法加强监管,建立全程监管模式。建立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断加大对各种知识产权侵害的处罚力度以及对假冒伪劣营养健康食品或其原料的打击力度。加强行业自律,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行业道德水平,积极推动行业诚信体系、信用评价体系、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建设,支持自有品牌在境外进行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完善国外产品准入后的管理制度,提高进口产品的违法成本。针对营养健康食品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加强标准体系建设,保证营养健康食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六)加强公民营养健康与科学消费教育宣传

充分发挥权威部门、机构和主流媒体的作用,通过数字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渠道深入宣传营养健康知识,提高公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加大扬优力度,积极宣传和推广诚实守信企业及优质产品与服务,帮助消费者建立正确科学的营养健康饮食观、消费观,并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文章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2年第6期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99号百成科技楼二楼

联系电话:010-62167741/8048/8049/8246/8846

Copyright © 开云手机入口官网·(中国)官方网站 京ICP备18006648号-2